時間鐫刻發展年輪,數據見證使命擔當。
時至夏日,一條消息廣受業內關注:今年一季度,內蒙古能源集團累計盈利1.81億元,同比減虧3.71億元。
人們不禁要問:經濟下行壓力加劇、形勢持續嚴峻復雜的背景下,這個去年9月才改革重組成立的大型國企,何以能在短短時間內“華麗轉身”?
能源集團董事長何雨春一語道破玄機:“向改革要動力,向改革要活力,整合優質資源,著力提升生產經營質效。”
穿越歷史時空,國企改革是內蒙古最為厚重的記憶。
何止是能源集團。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,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我區確定的戰略定位,內蒙古以奮起圖強的戰略定力,為國企改革發展助威。
重組整合取得歷史性突破——僅2021年,全區完成蒙能集團和能建集團等244戶國企集團層面重組整合。
經理層市場化改革基本完成——區屬國企各級子企業經理層成員全面實行契約化任期管理。
解決“大鍋飯”問題——全區國企“能者上、優者獎、庸者下、劣者汰”的用人機制在更大范圍落地。
推動科技創新——實施研發投入攻堅行動,僅2021年,國資委監管企業獲得國家創新專利1001項。
推動瘦身健體——開展重點虧損子企業專項治理,區本級完成29戶子企業治理,“僵尸企業”處置率超過98%。
基本完成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——以管資本為主,99.72%的區本級經營性資產實現統一監管。
防范重大風險——健全風險防范機制,企業規章制度、經濟合同和重大決策法律風險審核率已達100%。
推動合作共贏——以上下游產業鏈協作和股權融合為重點,選取26戶區內國企與央企深度合作。
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全面掃尾——廠辦大集體改革和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全部完成。
打好公司制改革收官戰——去年全區354戶全民所有制企業完成公司制改制,相關工作高調收官。
……
每一項改革,無不蘊含使命擔當。“國企改革就是要革故鼎新,以‘功成不必在我、功成必定有我’的奉獻精神推動發展。”自治區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說。
拼一路、搏一路,拼搏前行。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,是改寫全區國企命運的“放大招”。
何為“放大招”?國企走出“成長煩惱”的生動實踐就是答案。
多年的歷史沉淀,導致了內蒙古電力集團產業資源分散、管理層級冗長和子企業“小、散、弱”等突出問題。
為了解決問題,內蒙古電力集團累計壓減各級子企業148戶,法人戶數減少88%,管理層級壓縮至4級,累計清理處置低效無效資產2.63億元,降低成本37.23%。
解決問題之路上,歷史不會忘卻——2020年以來,內蒙古電力集團有效促進產業布局、資產結構優化,減少直接人工成本7600多萬元,減少管理費用7200多萬元,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有志者,事竟成。這個“高質量發展”,是載入史冊的蒙電殊榮。
全國領先!這是電力集團電力市場化與改革創新水平在全國的最新位次。
2278項!這是近3年電力集團累計投資288.7億元建成投產的電力主配網工程數量。
57萬噸!這是近3年電力集團通過免費為10萬戶居民煤改電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全國前列!這是電力集團綠色化裝機比重在全國省級電網企業的最新排名。
國企改革,恰如改革大潮中一部激情續演的紀實大片,堪稱內涵豐富、群星閃耀!
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,內蒙古森工集團深入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持續深化林業碳匯改革,在推動生態產業、碳匯經濟發展等方面,收獲了累累碩果。
收獲之路上,歷史不會忘卻——2020年9月,在國家驗收組改革驗收中,內蒙古森工集團大興安嶺林區獲評98.8分,名列同類林區全國第一。
森工集團的抱負,是改革背后的綠色發展:僅2021年,集團公司實現碳匯交易額971萬元。
綠色變革,千古流芳。如果將森工集團林區發展的歷史鏡頭拉長,改革催生的碩果更加誘人。
休斧停伐7年后的今天,森工集團林區森林蓄積達9.4億立方米,生態系統每年固定二氧化碳8500多萬噸,年增森林蓄積2000萬立方米。
這是內蒙古國企改革史上意義非凡的綠色大跨越。
跨越之路上,高質量發展的“綠能量”噴薄而出:目前,森工集團林區形成生態旅游、森林碳匯、林下經濟、特色種養等“1+N”綠色產業體系,真正實現了綠富同興。
“林區綠色越來越濃……大伙兒年收入最高可達10萬多元,錢袋子越來越鼓。”回顧由“賣木材”到“賣綠色”的大變革,內蒙古森工集團根河森工公司職工王鐵昌說。
時間是常量,也是奮進者彌足珍貴的發展變量。
經中國林科院專家測算,內蒙古森工集團大興安嶺林區每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6160億元,“綠色碳庫”“氧吧庫”價值均超過千億元。
守護綠色,就是守護財富、守護夢想。進入2022年,內蒙古森工集團有一個更為遠大的抱負:打造世界地標性生態旅游目的地和國內知名森林養生圣地。
改革,是解碼國企發展的鑰匙。奮起圖強的改革,催生出全區國企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偉力。
2020年至今,不到3年。在這個以改革為底色的國企發展時間單元,“自治區工業長子”包鋼集團因深深扎根于產業變革沃土而不斷發展壯大。
疫情嚴峻形勢下,憑著過硬的產品質量,“包鋼制造”逆行出海——裝有數千噸包鋼稀土鋼汽車板材的國際貨船駛向中東地區。
改革路上,希望在腳下延伸——“稀土+”產業鏈的形成與供應鏈不斷向海外延伸,讓包鋼擺脫了“鋼鐵獨大”“挖土賣土”的尷尬。
改革路上,歷史不會忘卻——包鋼現代化產業鏈上的高鐵鋼軌、高端汽車板材等“稀土+”系列產品,已遠銷歐美及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。
國企改革發展是一部史詩,由每一戶國企共同書寫。如今,包鋼已成為首家年營業收入超千億元、年利潤超百億元的區屬國企。
談到包鋼成功轉型秘訣,包鋼集團董事長魏栓師坦言:“在轉型變革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。”
叩問初心,知所從來;筑牢使命,明所將往。奮起圖強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,正在鑄就內蒙古國有經濟更高質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續的發展版圖。
改革路上,歷史怎能忘卻——2021年,全區國企實現營業總收入3600多億元,同比增長32.9%。
改革路上,奮斗榮光照耀前方——截至今年3月底,全區國企資產總額超過2.89萬億元,同比增長5.12%。
改革路上,驕人史冊一再出彩——2021年和今年一季度,全區國企上繳稅費同比增長22.8%、72.07%。
從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全面發力、立柱架梁、擊楫勇進到次第花開……內蒙古和內蒙古國企以握指成拳、敢闖敢試、敢破能立、敢戰能勝的智慧與勇氣,在改革發展大考中獲得了高分。
國企改革,開弓沒有回頭箭。
面向未來,以國企改革繼續推動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,內蒙古決心如磐:加快國企戰略性重組整合,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。
改革決定命運,決心昭示未來。
一往無前的奮斗經緯中,一個結論繼往開來:國企改革之路上,唯有篤行不怠,方能不負時代、不辱使命!
|